<listing id="99imc"><source id="99imc"></source></listing>
<listing id="99imc"></listing>
<listing id="99imc"></listing>
<xmp id="99imc"><video id="99imc"></video></xmp>
<xmp id="99imc"></xmp>
行業動態 Industry News

《黃帝內經》的理論體系和哲學思想概述

發布時間:2023-03-11 10:04:15 | 來源:【藥物研發團隊 2023-3-11】
分享至:0

《黃帝內經》,別名《內經》,創作于先秦至漢代,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首(其余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饵S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基礎上建立了中醫學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其基本素材來源于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饵S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一部影響極大的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淵源,指導中醫學幾千年的臨床實踐,備受歷代醫家重視,為中華民族的健康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通過對《黃帝內經》的理論體系和哲學思想的系統梳理,使我們了解中國古人對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總結和臨床實踐的學術觀點,對于我們堅持文化自信、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堅持守正創新,繼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遵循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成果和技術方法,鞏固和發揚中醫藥特色優勢,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黃帝內經》的歷史

《黃帝內經》的名稱由來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被收錄于“醫經”中。黃帝內經所謂“醫經”,就是闡釋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等醫學理論之著作。之所以稱之為“經”,是因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則、一般必須學習的重要書籍稱之為“經”,如儒家“六經”,老子的“道德經”以及淺顯的“三字經”等。之所以稱“內經”,并非像吳昆《素問注》、王九達《內經合類》所稱“五內陰陽之謂內”,也不是張介賓《類經》所說“內者,生命之道”,而僅僅是與“外”相對而言言。這和“韓詩內傳”、“韓詩外傳”,“春秋內傳”、“春秋外傳”,《莊子》的《內篇》、《外篇》,《韓非子》的《內儲》、《外儲》之意相同,只是《黃帝外經》及扁鵲、白氏諸經均已散佚不傳。

《黃帝內經》的成編時代

《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為黃帝所作,因此得名。但后世較為公認此書最終成型于西漢,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國歷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指出的那樣,冠以“黃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說明中國醫藥文化發祥之早。實非一時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1、《黃帝內經》成編時代的三種觀點

關于《黃帝內經》的成編時代,古人主要有先秦時期、戰國時期和西漢時期三種觀點:

(1)先秦時期

持先秦時期成編觀點的代表性人物主要有晉代的皇甫謐,宋代的林億、高保衡等,他們認為像黃帝內經這樣的科學巨著,非通曉智慧的圣賢大智不能為之,所以必定是黃帝所作。

(2)戰國時期

持戰國時期成編觀點的代表性人物主要有宋代的邵雍、程顥、司馬光、朱熹,明代的桑悅、方以智、方孝孺,清代的魏荔彤等,其主要理由是:首先,將《黃帝內經·素問》與同樣是戰國時代的《周禮》相比較,有許多相同之處,足以充分證明兩書是同一時代、同一思想體系的作品;其次,《史記·扁鵲傳》中有關醫理的內容,與《黃帝內經·素問》的內容相類似,但卻樸素、原始得多,而《史記·倉公列傳》中有關醫理的內容卻比《黃帝內經·素問》有所進步,由此推斷:《黃帝內經》應當是扁鵲時代以后、倉公時代之前的作品,也就是戰國時代的作品。再次,以《黃帝內經》的文體為例,也可以說明這一點:先秦之文,多作韻語,而《素問》中韻語的文字特別多。清代《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進一步肯定了這一說法,因為《四庫全書》在中國古代學術界有相當高的地位,這種說法也就被許多人所接受。

(3)西漢時期

持西漢時期成編觀點的明代郎瑛從夏禹時儀狄造酒的傳說和“羅”出現于漢代等證據推斷《素問》產生于西漢時期。

黃帝內經現代中醫學專家劉長林、吳文鼎等人認為《黃帝內經》成編于西漢時期。其主要理由是:其一,《黃帝內經》全書約20萬字,這在2000多年前可以說是一部巨著。編著這樣的醫籍需要有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需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這在戰事連年、七雄割據的戰國時代是不可能辦到的。只有在西漢時期,隨著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才為醫學家編著醫籍提供了現實的條件;其二,西漢初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修務訓》曰:“世俗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記之神農、黃帝而后能入說?!薄饵S帝內經》在書名和思想內容上與“黃老學派”的密切聯系,也為只有在西漢“黃老學派”鼎盛時期才能成編提供了佐證;其三,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倉公列傳》中,記述了西漢初年名醫淳于意在接受老師公乘陽慶傳授給他的十種醫書中,竟沒有《黃帝內經》,這也足以說明《黃帝內經》不可能成編于西漢之前。從以上觀點可以看出,古人認為《黃帝內經》成編為戰國時期較為可信。但也不能認為《素問》、《靈樞》所有篇章盡出戰國。元末明初醫學家呂復對此發表過中肯的見解,認為內經非一時之言,亦非一人之手。姚際恒《古今偽書考》、周木《素問糾略序》、程敏政《新安文獻集·運氣說》、黃省曾《五岳山人集·內經注辨序》等人也贊同呂復。

2、《黃帝內經》成編時代比較科學的觀點

《黃帝內經》成編時代比較科學的觀點是,《黃帝內經》并不是由一個作者完成于一個短時間內,而是由多個作者跨越了一個較長的時間段集結而成:

(1)先秦文體多韻語,而《黃帝內經》中一些篇章亦有不少韻語,這些章節可能是先秦時期的作品。

(2)1973年長沙馬王堆的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1972年甘肅武威漢墓出土的壓藥簡牘、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六王斌盤”和“太乙九宮占盤”相比較,可知《靈樞》中有些篇章成編于春秋戰國時,有些成編于西漢更早。

(3)《黃帝內經》中引用的一些文獻,如《上下經》、《睽度》等是戰國甚至更早的著作。

(4)《素問·寶命全形論》中用的“黔首”一詞,是戰國及秦代對國民的稱呼,而《素問·靈蘭秘典論》中的“相傅之官”和“州都之官”則是曹魏時期出現的官名。(5)《靈樞》中個別篇章晚出,如《陰陽系日月篇》有“寅者,正月之生陽也”句,故可斷定成于漢武帝太初元年100)頒布太初歷之后。

(6)《素問》中一些篇章用干支紀年,而采用干支紀年是東漢之事?!端貑枴返谄呔硗鲐丫?,唐王冰據其先師張公秘本補入《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和《至真要大論》,實際上是另一部醫書《陰陽大論》。以其用甲子紀年,便可斷定必在東漢漢章帝元和二年頒布四分歷之后;以其曾被張仲景撰寫《傷寒雜病論》時所引用,因此一定在張仲景之先。

(7)《素問》中第七十二篇《刺法論》和第七十三篇《本病論》,在王冰次注《素問》時已是有目無文,宋劉溫舒著《素問入式運氣論奧》時卻將該二篇作為《素問遺篇》陳列于后??梢哉J為這兩篇系唐宋間的偽作。

綜上,《黃帝內經》成編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其筆之于編,應在戰國,其個別篇章成于兩漢。至于王冰之所補與劉溫舒之所附不應視為《黃帝內經》文,但依慣例認為屬于內經亦無不可。

(三)《黃帝內經》的傳本演變

1、《素問》

《素問》之名最早見于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自序》:“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span>

林億、高保衡等人的“新校正”說:人是具備氣形質的生命體,難免會有小大不同的疾病發生,故以問答形式予以闡明,這就是《素問》本義。隋代楊上善整理《內經》,逕稱為《黃帝內經太素》是頗有見地的。

《素問》自戰國時代成編到齊梁間全元起作《素問訓解》時,一直保持九卷的舊制,只是到全元起注《素問》時,《素問》的第七卷已經亡佚了。王冰認為是“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的緣故。王冰自謂“得先師張公秘本”,“因而撰注,用傳不朽,兼舊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由于王冰補入了《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和《至真要大論》等七篇大論,并將《素問》全文廣為次注,所以才從原來的九卷大大地擴展為二十四卷,從而成了如今流行的《黃帝內經素問》。當然還有元代胡氏“古林書堂”十二卷刊本和明代正統年間所刊五十卷《道藏》本,但其內容、篇目次第并無變動,一如王冰舊作。

2、《靈樞》

《靈樞》最早稱《針經》。第一篇《九針十二原》就有“先立《針經》”之語,相當于自我介紹。后來又稱為《九卷》,晉皇甫謐復又稱之為《針經》,再后又有《九虛》、《九靈》、《黃帝針經》等名。

《靈樞》一名,始見于王冰《素問》序及王冰的《素問》注語中。王冰在注《素問》時,曾兩次引用“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這句話,在《三部九候論》中引用時稱“《靈樞》曰”,在《調經論》中引用時又稱“《針經》曰”,可知《靈樞》即《針經》。而其他《素問》注中所引《針經》,皆為《靈樞》之文,則更證明了這一點。

《靈樞》名稱的演變大略如此,而其命名之義則需具體分析。馬翃和張介賓認為是因為樞機之玄奧?!鹅`樞》主要研究的是針刺問題,故稱《針經》;因其卷帙為九卷,故名曰《九卷》,并因此而有《九靈》、《九虛》等名。至于《靈樞》,雖有《九卷》、《九虛》、《九靈》和《針經》等幾個傳本系統,但隋唐以后都亡佚了。宋代林億、高保衡等人校正醫書時也因其殘缺過甚而欲校不能。南宋史崧所獻的《靈樞經》雖與王冰所引之《靈樞》及王唯一所引之《靈樞》在內容上均有所不同,但畢竟是存世的唯一版本。史崧之所以將《靈樞》改成二十四卷,也只是為了與王冰所注之《素問》卷數相同而別無深意。因為原本這兩部書都是九卷,所以最終都成了二十四卷。

元代胡氏“古林書堂”刊本將《靈樞》并為十二卷,也是與其所刊《素問》十二卷本相匹配。至于明刊《道藏》本之《靈樞》只有二十三卷而不是五十卷,則是因為《靈樞》較《素問》文字量少的緣故。

總之,王冰次注的二十四卷本《素問》是現存最早、又經北宋校正醫書局校正的版本。史崧改編的二十四卷本《靈樞》是現存最早和唯一行世的版本。

二、《黃帝內經》的主要內容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端貑枴分攸c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內容。

《靈樞》是《素問》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內容與之大體相同。除了論述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

三、《黃帝內經》的目錄

素問目錄

1、南朝·全元起篇

卷一,平人氣象論第一,決死生篇第二,臟氣法時論第三,宣明五氣篇第四,經合論第五,調經論第六,四時刺逆從論第七,凡七篇。

卷二,移精變氣論第八,玉版論要篇第九,診要經終論第十,八正神明論第十一,真邪論第十二,標本病傳論第十三,皮部論第十四,氣穴論第十五,氣府論第十六,骨空論第十七,繆刺論第十八,凡十一篇。

卷三,陰陽離合論第十九,十二臟相使篇第二十,六節藏象論第二十一,陽明脈解篇第二十二,五臟舉痛第二十三,長刺節篇第二十四,凡六篇。

卷四,生氣通天論第二十五,全匱真言論第二十六,陰陽別論第二十七,經脈別論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第二十九,太陰陽明表里篇第三十,逆調論第三十一,痿論第三十二,凡八篇。

卷五,五臟別論第三十三,湯液醪醴論第三十四,熱論第三十五,刺熱篇第三十六,評熱病論第三十七,瘧論第三十八,腹中論第三十九,厥論第四十,病能論第四十一,奇病論第四十二,凡十篇。

卷六,脈要精微論第四十三,玉機真藏論第四十四,刺瘧篇第四十五,刺腰痛篇第四十六,刺齊論第四十七,刺禁論第四十八,刺志論第四十九,針解篇第五十,四時刺逆從論第五十一,凡八篇。

卷七,闕。

卷八,痹論第五十二,水熱穴論第五十三,從容別白黑第五十四,論過失第五十五,方論得失明著第五十六,陰陽類論第五十七,四時病類論第五十八,方盛衰論第五十九,方論解第六十,凡九篇。

卷九,上古天真論第六十一,四氣調神大論第六十二,陰陽應象大論第六十三,五臟生成篇第六十四,異法方宜論第六十五,咳論第六十六,風論第六十七,厥論第六十八,大奇論第六十九,脈解篇第七十,凡十篇。

以上九卷,合七十篇也。

2、唐·王冰篇

攝生,陰陽,臟腑,治法,脈法,病機,病證,刺法,精氣血,運氣,四診合參。

卷一,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生氣通天論篇第三,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卷二,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陰陽離合論篇第六,陰陽別論篇第七。

卷三,靈蘭秘典論篇第八,六節藏象論篇第九,五藏生成篇第十,五藏別論篇第十一。

卷四,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玉版論要篇第十五,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卷五,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卷六,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卷七,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卷八,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卷九,熱論篇第三十一,刺熱篇第三十二,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卷十,瘧論篇第三十五,刺瘧篇第三十六,氣厥論篇第三十七,咳論篇第三十八。

卷十一,舉痛論篇第三十九,腹中論篇第四十,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卷十二,風論篇第四十二,痹論篇第四十三,痿論篇第四十四,厥論篇第四十五。

卷十三,病能論篇第四十六,奇病論篇第四十七,大奇論篇第四十八,脈解篇第四十九。

卷十四,刺要論篇第五十,刺齊論篇第五十一,刺禁論篇第五十二,刺志論篇第五十三,針解篇第五十四,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卷十五,皮部論篇第五十六,經絡論篇第五十七,氣穴論篇第五十八,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卷十六,骨空論篇第六十,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卷十七,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卷十八,繆刺論篇第六十三,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卷十九,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卷二十,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卷二十一,六元正經大論篇第七十一,刺法論篇第七十二(遺篇),本病論篇第七十三(遺篇)。

卷二十二,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卷二十三,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卷二十四,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論篇第八十,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靈樞目錄

卷一,九針十二原第一,本輸第二,小針解第三,邪氣藏府病形第四。

卷二,根結第五,壽夭剛柔第六,官針第七,本神第八,終始第九。卷三、經脈第十,經別第十一,經水第十二。

卷四,經筋第十三,骨度第十四,五十營第十五,營氣第十六,脈度第十七營衛生會第十八,四時氣第十九。

卷五,五邪第二十,寒熱病第二十一,癲狂第二十二,熱病第二十三,厥病第二十四病本第二十五,雜病第二十六,周痹第二十七,口問第二十八。

卷六,師傳第二十九,決氣第三十,腸胃第三十一,平人絕谷第三十二,海論第三十三五亂第三十四,脹論第三十五,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五閱五使第三十七,逆順肥瘦第三十八血絡論第三十九,陰陽清濁第四十。

卷七,陰陽繋日月第四十一,病傳第四十二,淫邪發夢第四十三,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第四十四,外揣第四十五,五變第四十六,本藏第四十七。

卷八,禁服第四十八,五色第四十九,論勇第五十,背俞第五十一,衛氣第五十二論痛第五十三,天年第五十四,逆順第五十五,五味第五十六。

卷九,水脹第五十七,賊風第五十八,衛氣失常第五十九,玉版第六十,五禁第六十一動輸第六十二,五味論第六十三,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卷十,五音五味第六十五,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行針第六十七,上膈第六十八,憂恚無言第六十九寒熱第七十,邪客第七十一,通天第七十二。

卷十一,官能第七十三,論疾診尺第七十四,刺節真邪第七十五,衛氣行第七十六,九宮八風第七十七。

卷十二,九針論第七十八,歲露論第七十九,大惑論第八十,癰疽第八十一。

四、《黃帝內經》的理論體系

《黃帝內經》的理論精神

《黃帝內經》的基本理論精神包括:整體觀念、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預防養生和運氣學說等。

1、“整體觀念”

《黃帝內經》的“整體觀念”強調人體本身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同時人體結構和各個部分都是彼此聯系的。

2、“陰陽五行”

《黃帝內經》的“陰陽五行”是用來說明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系的理論。

3、“藏象經絡”

《黃帝內經》的“藏象經絡”是以研究人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關系為主要內容的。

4、“病因病機”

《黃帝內經》的“病理病機”闡述了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后是否發病以及疾病發生和變化的內在機理。

5、“診法治則”

《黃帝內經》的“治法治則”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6、“預防養生”

《黃帝內經》的“預防養生”系統地闡述了中醫的養生學說,是養生防病經驗的重要總結。

7、“運氣學說”

《黃帝內經》的“運氣學說”研究自然界氣候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并以此為依據,指導人們趨利避害。

歷代醫家用分類法對《黃帝內經》進行研究。其中分類最繁的是楊上善,分做18類;最簡的是沈又彭,分做4卷。各家的認識較為一致的是臟象(包括經絡)、病機、診法和治則四大學說。這四大學說是《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

臟象學說

《黃帝內經》的臟象學說是研究人體臟腑組織和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間的聯系以及在外的表象乃至與外環境的聯系等之學說。臟象學說是以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為物質基礎的。當然有關解剖學之內容還遠不止此,但更重要的還是通過大量的醫療實踐不斷認識、反復論證而使此學說逐漸豐富起來的,最終達到了指導臨床的高度。

《黃帝內經》充分認識到“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辯證法則,使臟象學說系統而完善。臟象學說主要包括臟腑、經絡和精氣神三部分。臟腑又由五臟、六腑和奇恒之腑組成。

五臟,即肝、心、脾、肺、腎。

六腑,即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

奇恒之腑也屬于腑,但又異于常。系指腦、髓、骨、脈、膽和女子胞。這里邊膽即是大腑之一,又屬于奇恒之腑。

臟腑雖因形態功能之不同而有所分,但它們之間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合作、相互為用的。

經絡系統可以分經脈、絡脈和腧穴三部分。經脈有正經十二: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首尾相聯如環無端,經氣流行其中周而復始。另有別于正經的奇經八脈: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經脈之間相交通聯絡的稱絡脈。其小者為孫絡不計其數;其大者有十五,稱十五絡脈?!鹅`樞·經脈》敘述的非常詳細。

腧穴為經氣游行出入之所,有如運輸,是以名之?!饵S帝內經》言腧穴者,首見《素問·氣穴論》,再見于《素問·氣府論》,兩論皆言三百六十五穴。實際《氣穴論》載穴三百四十二,《氣府論》載穴三百八十六。

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包括精、血、津、液;氣,指宗氣、榮氣、衛氣;神,指神、魂、魄、意、志。精和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氣和神又是人體的復雜的功能,也可以認為氣為精之御,精為神之宅,神為精氣之用。

病機學說

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轉歸及變化等之內在機理的學說稱病機學說?!端貑?/span>·至真要大論》所說“審察病機,無失氣宜”、“謹守病機,各司其屬”都是此學說的內容。

1、病因

引起人發病的原因很多,《黃帝內經》將其歸納為二類。風雨寒暑實為“六淫”的概括;陰陽喜怒乃“七情”的概括;飲食居處即“飲食勞倦”??梢哉J為這就是后世三因說之濫觴。

2、發病

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決定著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這就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意?!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匪f“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評熱病論》所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等,都論證了這一點。

3、病變

疾病的變化是復雜的,《黃帝內經》概括病變也是多方面的,有從陰陽來概括的,用表里中外歸納的,用寒熱歸納的,從虛實而論者,實指邪氣盛,虛指正氣衰。概括說來,有正虛而邪實者,有邪實而正不虛者,有正虛而無實邪者,有正不虛而邪不實者。

(四)診法學說

望聞問切四診源于《黃帝內經》。

1、望診

望診包括觀神色、察形態、辨舌苔。觀神色者,如《靈樞·五色》、《靈樞·五閱五使》和《靈樞·五色》所載,這些在臨床上都很有意義。

察形態者,是察看人的骨肉皮膚而推斷病情,在臨床上虛實是錯綜復雜的,只有知其常,才能達其變。

辨舌苔者,如《素問·熱論》、《素問·刺熱論》和《靈樞》所載等。

2、聞診

聞診包括聞聲和嗅氣味。聞聲音者,是聽患者的聲音而診斷病情。其次是嗅氣味,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說,肝病其臭臊,心病其臭焦,脾病其臭香,肺病其臭腥,腎病其臭腐。

3、問診

問診是問詢患者的自覺癥狀,以診斷病情。

4、切診

切診包括切脈與切膚?!饵S帝內經》言切脈最詳,主要為:(1)三部九候法

即分頭手足三部,每部分天地人三候。

(2)人迎寸口脈法

即兼診人迎和寸口兩處之脈,互相比較。

(3)調息法

即調醫者之呼吸,診病人之脈候。

(4)謂胃氣脈

脈象之中有無胃氣,至關重要,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5)六綱脈

《黃帝內經》所載脈象很多,如浮、沉、遲、數、虛、實、滑、澀、長、短、弦、細、微、濡、軟、弱、散、緩、牢、動、洪、伏、芤、革、促、結、代、大、小、急、堅、盛、躁、疾、搏、鉤、毛、石、營、喘等等。但常以六脈為綱加以概括。

其次是切膚:膚泛指全身肌膚,按肌膚而協助診斷的內容很多,如“按而循之”、“按而彈之”等。但論之最詳細的是切尺膚。因為脈象與尺膚有必然的聯系,故診病時亦可互相配合。

治則學說

研究治療法則的學說稱治則學說。

1、防微杜漸

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變。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等皆言預防疾病,有病早治防其傳變。

2、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因時制宜者,是告誡醫者用藥勿犯四時寒熱溫涼之氣。因地制宜者,在治療時不可一概而論,必須加以區別。而《素問·異法方宜論》論述東南西北中“一病而治各不同”的因地制宜甚詳,如東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之域,治宜毒藥;北方之域,治宜灸祔;南方之域,治宜微針;中央之域,治宜導引按偁。

因人制宜者,如《素問·五常政大論》和《素問·征四失論》所載。

3、標本先后

即因病之主次而先后施治。有關標本先后施治的大法在《素問·標本病傳論》中敘述最詳。

4、治病求本

這是《黃帝內經》治則中最根本的一條?!端貑?/span>·陰陽應象大論》說:“治病必求于本?!?/span>

5、因勢利導

在治病求本的基礎上巧妙地加以權變。

6、協調陰陽

此為治療之大法要義。

7、正治反治

正治亦稱逆治,是與病情相逆的直折的治療方法。比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之類;反治也稱從治,如“寒因寒用,熱因熱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之類。

8、適事為度

無論扶正還是祛邪都應適度,對于虛實兼雜之癥,尤其應當審慎。切記“無盛盛,無虛虛”,即使用補,也不能過。

9、病為本,工為標

《素問·湯液醪醴論》指出:“病為本,工為標?!边@是說病是客觀存在的,是本;醫生認識治療疾病,是標。醫生必須以病人為根本,這樣才能標本相得,治愈疾病。

10、辨證施治

《黃帝內經》雖未提出“辨證施治”一詞,卻有辨證施治之實。上述幾點均含此意,而書中已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八綱辨證、六經辨證的內涵。

11、制方遣藥

《黃帝內經》雖載方藥無多,但其方藥之理已具。

12、針刺灸祔

《黃帝內經》言經絡、腧穴、針刺、灸祔者非常多,僅僅補瀉手法就有呼吸補瀉、方員補瀉、深淺補瀉、徐疾補瀉和輕重補瀉等,這些手法一直被后世所沿用。

五、《黃帝內經》的學術思想

《黃帝內經》接受了中國古代唯物的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將人看作整個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宇宙萬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質“氣”形成的。在“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觀念指導下,將人與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經》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闭J為構成世界的原初物質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钘、尹文將這種原初物質稱之為“氣”?!饵S帝內經》受這些學說的影響,也認為“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氣,充滿太虛而運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萬物。這其實是揭示天體演化及生物發生等自然法則。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虛。太虛之中充滿著本元之氣,這些氣便是天地萬物化生的開始。由于氣的運動,從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陰陽寒暑,有了萬物。陰陽五行的運動,總統著大地的運動變化和萬物的發生與發展。

人與自然的關系

《黃帝內經》認為人與自然息息相關,是相參相應的,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無時無刻不對人體發生影響?!端貑?/span>·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是說人和宇宙萬物一樣,是稟受天地之氣而生、按照四時的法則而生長。人生天地之間,必須要依賴天地陰陽二氣的運動和滋養才能生存。

人體的內環境必須與自然界這個外環境相協調、相一致,這就要求人對自然要有很強的適應性?!鹅`樞·五癃津液別》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旌畡t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边@顯然是水液代謝方面對外環境的適應。人的脈象表現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同樣是由于人體氣血對春夏秋冬不同氣候變化所做出的適應性反應,以此達到與外環境的協調統一。如果人們違背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養生之道,就有可能產生病變。就是一日之內、日夜之間,人體也會隨天陽之氣的盛衰而相應變化。如果違反了客觀規律,也會受到損害。

人與自然這種相參相應的關系在《黃帝內經》中是隨處可見的。無論是生理還是病理,無論是養生預防還是診斷與治療,都離不開這種理論的指導。

人是陰陽對立的統一體

人是陰陽對立的統一體,這在生命開始時已經決定了。具有生命力的父母之精相媾,也就是陰陽二氣相媾,形成了生命體。生命體形成之后,陰陽二氣存在于其中,互為存在的條件。相互聯系、相互資生、相互轉化,又相互斗爭。

從人體的組織結構上看,《黃帝內經》把人體看成是各個層次的陰陽對立統一體,還把每一臟、每一腑再分出陰陽,從而使每一層次,無論整體與局部、組織結構與生理功能都形成陰陽的對立統一。

人體是肝心脾肺腎五大系統的協調統一體

《黃帝內經》所說的五臟,實際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腎為核心的五大系統。

以心為例:心居胸中,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主神明,主血脈,心合小腸,生血、榮色,其華在面,藏脈、舍神、開竅于舌、在志為喜。在談心的生理、病理時,至少要從以上諸方面系統地加以考慮才不至于失之片面。因此可以每一臟都是一大系統,五大系統通過經絡氣血聯系在一起,構成一個統一體。這五大系統又按五行生克制化規律相互協調、資生和抑制,在相對穩態的情況下,各系統按其固有的規律從事各種生命活動。

生命觀

《黃帝內經》否定超自然、超物質的神的存在,認識到生命現象來源于生命體自身的矛盾運動。認為陰陽二氣是萬物的胎始。對整個生物界,則認為天地萬物和人都是天地陰陽二氣交合的產物。陰陽二氣是永恒運動的,其基本方式就是升降出入。

《黃帝內經》把精看成是構成生命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生命的原動力。在《靈樞·經脈》中還描繪了胚胎生命的發展過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這種對生命物質屬性和胚胎發育的認識是基本正確的。

形神統一觀

《黃帝內經》對于形體與精神的辯證統一關系作出了說明,指出精神統一于形體,精神是由形體產生出來的生命運動。

在先秦諸子中對神以及形神關系的認識,沒有哪一家比《黃帝內經》的認識更清楚、更接近科學。在《黃帝內經》中關于形神必須統一、必須相得的論述頗多,如《靈樞·天年》和《素問·上古天真論》。如果形神不統一、不相得,人就得死。如《素問·湯液醪醴》和《素問·逆調論》?!饵S帝內經》這種形神統一觀點對中國古代哲學有非常大的貢獻。

《黃帝內經》以五行為框架,以人體為主要研究對象,形成醫學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

1、五行

木、火、土、金、水。

2、方位

東、南、中、西、北。

3、時序

春、夏、長夏、秋、冬。

4、五氣

風、暑、濕、燥、寒。

六、《黃帝內經》的價值影響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除《黃帝內經》外,其他醫經均已亡佚。因此,《黃帝內經》便成了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

《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不僅僅是一部經典的中醫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生命為中心,從宏觀角度論述了天、地、人之間的相互聯系,討論和分析了醫學科學最基本的命題——生命規律,并創建了相應的理論體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則和技術,包含著哲學、政治、天文等多個方面學科的豐富知識,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

中醫淵藪

《黃帝內經》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它的著成標志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的新階段。在整體觀、矛盾觀、經絡學、臟象學、病因病機學、養生和預防醫學以及診斷治療原則等各方面總結了戰國以前的醫學成就,并為戰國以后的中國醫學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有深遠影響。歷代著名醫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創新和建樹,大多與《黃帝內經》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

《黃帝內經》在中國醫學有著很高的地位,后世歷代有所成就醫家,無不重視此書。曾被譯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對世界醫學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饵S帝內經》以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思想,闡述人與自然以及生理,解剖,病理,診斷和養生防病治病方面的原則問題。成為中國醫學的基石,中醫理論體系的源泉,臨床各科診治的依據,被后世奉為“經典醫籍”,為學中醫者必讀之書。是研究中醫學的重要文獻,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論思想基礎及精髓,在漢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歷史長河中,它的醫學主導作用及貢獻功不可沒。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淵藪,是一部綜合論述中醫理論的經典著作。它的集結成編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識為基礎,古代的哲學思想為指導,通過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以及醫療實踐的反復驗證,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斷到綜合,逐漸發展而成,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理論原則和學術觀點。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同時,也為后世中醫學的不斷完善與向前發展提供了可能?!饵S帝內經》不僅是當時醫學發展水平的最佳見證,同時,也是現代中醫學研究發展的可靠基石。

首先,《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其基本素材來源于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如“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保ā端貑枴そ浢}別論》)以及“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素問·靈蘭秘典論》)的記載,是對人體水液代謝過程的形象描述,成為后世治療水腫病從肺、脾、腎三臟入手的理論基礎?,F代治療腎源性水腫、心源性水腫多從調治肺、脾、腎入手,其理論來源都出自《黃帝內經》。再如,《素問·五臟別論》中“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的觀點,即為后世“診脈獨取寸口”的濫觴;《素問·五常政大論》中“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的勸誡,成為中醫臨床遣藥用方、養生防病一貫默守的至理名言。

除此而外,《黃帝內經》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有效地指導著人們的防病治病。特別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當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更為世人關注和矚目。

《黃帝內經》的理論對于現代中醫臨床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饵S帝內經》成編雖然已有2000多年,但人類個體自身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并未發生多大的改變。按照《黃帝內經》的理論,如果肺主氣、司呼吸,心藏神、主血脈,脾升清、主運化,肝藏血、主疏泄,腎藏精、主氣化的功能完全正常,一身氣血周流暢通、運行無阻,人體就不會生病?!饵S帝內經》所確立的獨特養生防病視角,決定了它不僅為保障人民健康,繁衍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還將一如既往地繼續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保駕護航。

生命科學

《黃帝內經》是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中醫學作為一個學術體系的形成,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所以《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學的奠基之作。

《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養生寶典?!饵S帝內經》中講到了怎樣治病,但更重要的講的是怎樣不得病,怎樣使在不吃藥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能夠長壽?!饵S帝內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饵S帝內經》中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span>

《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關于生命的百科全書?!饵S帝內經》以生命為中心,里面講了醫學、天文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還有哲學、歷史等,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國學的核心實際上就是生命哲學,《黃帝內經》就是以黃帝的名字命名的、影響巨大的國學經典。

哲理科學

《黃帝內經》還蘊藏了很多哲理科學,譬如對人才管理的啟示,《黃帝內經》主張以醫道醫德盡顯人道品德。

德,作為中國古代自然觀的重要范疇,其外延,最終已轉化為形成天地萬物及自然天象運行的客觀規律,而人才以內在之“厚德”外化為才學之“載物”,也是一種順應自然和諧的內外統一?!饵S帝內經》的問世,使中醫的醫德有了最早的文字表述和闡釋?!饵S帝內經》概括和總結了當時醫家對醫德的認識,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醫德思想,宣告了中醫醫德理論的誕生。

《黃帝內經》中的醫德思想內涵豐富、外延廣泛,可以分為醫學養生道德、醫學預防道德、醫學治療道德和醫學護理道德四個方面。人的身、心、行共同構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諧發展。“德”管的就是心,身心不合,無以“扶正祛邪”,人才的選拔任用,也是應該遵循德才兼備,以德為先,與時俱進,和諧發展,這也是現代社會人才選拔任用的標準。

文獻價值

《黃帝內經》的成編是對中國上古醫學的第一次總結,是僅存的戰國以前醫學的集大成之作。所引用的古文獻大約有50余種,其中既有書名而內容又基本保留者有29種,以“經言”、“經論”、“論言”或“故曰……”、“所謂……”等方式引用古文獻而無法知其書名者也很多。這些古文獻對了解先秦時期中醫發展的狀況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七、《黃帝內經》的哲學思想

哲學是在各種自然和社會知識歸納總結發展的基礎上,對物質世界的一般規律和屬性進行的理性認識,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規律的認知體系。

《黃帝內經》理論體系是基于先秦至西漢時期文化背景下的古代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指導而形成,是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長期觀察和反復臨床實踐驗證,基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根據人體生命活動規律,歸納和總結出的系列理論原則和學術觀點合集?!饵S帝內經》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重要標志,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學哲學智慧,從物質觀、辯證觀、恒動觀、整體觀四個方面系統地論述了中醫學的思維方法及人與宇宙萬物的哲學關系,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為中華民族的健康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系統梳理《黃帝內經》的理論體系和哲學思想,對于進一步加強中醫藥理論守正創新,強化學科交叉融合,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黃帝內經》的物質觀

《黃帝內經》理論體系中的物質觀主要體現在對“精氣學說”“神”的認識,“精氣學說”作為對宇宙萬物和人體物質本原的解釋,“神”主要反映人的精神意識情志思維活動?!熬珰鈱W說”為稷下道家學派創立,逐漸演變為研究人體生命生理變化的中醫學理論體系,古代哲學認為,“精”也稱“精氣”是對宇宙萬物本原的認識;中醫學中“精”的概念主要指人體之精,是藏于臟腑并流于不同臟腑間液態精華物質的統稱,是對人體生命本原的認識;中醫學之“氣”是指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活力極強的精微物質,其概念來源于“云氣說”?!吧瘛痹凇饵S帝內經》理論體系中分為神、魂、魄、意、志五神,五臟藏五神,心為“神”之大主,與五行、五志、五液一一對應,是對人體生命意識的分類概括和集中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觀同樣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世界是由物質與意識組成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本身都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映物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觀與《黃帝內經》的哲學觀頗為相似,而《黃帝內經》中的物質觀遠早于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物質觀。

《黃帝內經》理論體系認為,天地之氣上下感召而化生萬物,真氣布滿宇宙,統率乾坤,萬物的生長、變化、消亡源于天地之精氣的感應、盛衰?!端貑?/span>·天元紀大論》云:“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細庥卸嗌?,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細庹骒`,惚統坤元?!薄端貑?。至真要大論》中“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是說天地之氣相合,六節之氣劃分,萬物才能化生,又一次說明萬物是由天地之氣化生而來?!饵S帝內經》理論體系認為,人亦是秉承天地之氣而生,腎精是人體的根本,腎能藏精亦能瀉,說明人體的生長、變化和消亡與“精氣”密切相關?!端貑枴毭握摗吩疲骸叭艘蕴斓刂畾馍?,……,天地合氣,命之曰人?!薄端貑枴そ饏T真言論》云:“夫精者,身之本也?!薄端貑枴ねㄔu虛實論》云:“精氣奪則虛?!薄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吩疲骸澳I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是指腎氣受五臟六腑之精的滋養,五臟六腑之精又接受后天水谷之精的滋養,最終發揮功能,從而闡明了腎氣發揮功能的物質基礎?!饵S帝內經》提出,人體精氣的來源與“神”密切相關,“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說明了先天之精的來源;“五味人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說明了后天之精的來源,從物質觀角度闡明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來源。

《黃帝內經》建立以精為人體生命的產生本原,以氣為生命動力和物質基礎的“精氣學說”,以“神”作為生命意識體現,以此系統闡釋了人類生存和天地萬物的關系,解釋人體結構、生理、病理變化,把自然現象、天地萬物、人體生理變化統一于客觀的物質世界,使這一哲學理論成為中醫藥最重要的理論體系的基礎,充分體現了唯物主義觀念,并對中醫學的陰陽學說、藏象學說、病因病機理論、養生防治理論的構建具有方法學意義。

《黃帝內經》的辯證觀

中國道家哲學思想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陰陽運動為天地萬物變化之根本,任何事物都包含陰陽兩個方面,相互依存變化,蘊含辯證觀、對立統一觀,貫穿《黃帝內經》始終。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重要規律之一,是揭示事物發展的基石和動力,認為任何事物、事物內部及事物之間都包含著對立統一,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黃帝內經》的辯證觀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陰陽學說,主要是從陰陽互藏、陰陽交感、陰陽對立制約、陰陽互根互用、陰陽消長、陰陽轉化的不同角度闡釋天地變化和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辨證治療等。陰陽學說同樣闡釋了“氣”構成萬物的理論,氣分陰陽,陰陽對立統一,推動萬物生化、發展及消亡?!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疲骸瓣庩栒?,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遍_篇明理以解釋天地萬物變化總規律和人體生命的奧義,并以此奠定中醫學理論的辨證思維方式?!鹅`樞·病傳》云:“明于陰陽,如惑之解,如醉之醒?!卑殃庩栒軐W觀與中醫學理論融為一體,成為中醫理論體系“陰陽學說”形成的基礎和源頭?!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吩疲骸吧?,本于陰陽?!庇藐庩柪碚搧黻U釋生命現象?!端貑枴毭握摗分小叭松行?,不離陰陽”,以及《素問·金匱真言論》中“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將人體概括為相對的陰和陽兩個方面,指出陰陽兩個方面是對立統一的關系,說明人體本身就是對立統一的?!瓣幤疥柮?,精神乃治”指的是對立統一的平衡狀態,即人體健康的狀態?!瓣巹賱t陽病”指的是陰陽對立統一狀態失衡,打破了生命的健康狀態而出現疾病,甚至出現“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的消亡之態。

“治病必求于本”之“本”指陰陽,調節陰陽作為中醫治病的總綱和基本原則高度體現了《黃帝內經》“陰陽學說”的哲學辯證觀。在對立統一觀念的指導下,《黃帝內經》通過“陰陽學說”全面解釋生命現象、病因病機等,形成了人體臟腑分陰陽的對立統一觀,生命活動的對立統一觀,以及人與自然協調的對立統一觀,有效指導臨床辨證施治。

《黃帝內經》的恒動觀

1、概述

恒動觀也是古代哲學的精華,更是《黃帝內經》理論體系認識宇宙萬物的基本思想?!饵S帝內經》理論體系認為,氣是構成萬物本源,其特性在“動”,氣的運動稱為氣機。自然之氣表現為“升降”運動和其他形式運動,人體之氣表現為“升降出入”運動,形成了《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恒動觀。樸素唯物論認為,宇宙萬物是由物質構成的,而運動又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根本形式。恒動即不停運動、變化、發展,恒動觀是認識事物現象、分析事物變化、把握事物本質規律所持有的運動、變化、發展的一種哲學觀點。

2、宇宙和自然界

《素問·天元紀大論》中的“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以及《素間·陰陽離合論》中的“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均闡述了宇宙萬物分為陰陽而運動變化無窮?!端亻g·陰陽應象大論》云:“清陽上天,濁陰歸地,……終而復始……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闭f明宇宙萬物陰陽變化,天地之氣升降變化為云雨,處于周而復始不停運動的狀態。

《素間·六微旨大論》云:“出入廢則神機滅,升降息則氣立孤?!蛭镏鷱挠诨?,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于地?!边@種“升降出入”“生從于化”“升已而降”“降已而升”便是《黃帝內經》學術思想在自然恒動變化上的“恒動觀”,系統闡釋了自然界萬物在陰陽之氣的、不斷的“升降”運動之中生生化化,形成自然界中“生長化收藏”的不同階段和不同狀態。

3、人體

《黃帝內經》認為,人體生命過程、生理活動及疾病過程亦屬恒動過程。首先,《靈樞·天年》以十為數闡述人體生命過程的恒動變化;《素問·上古天真論》以七八為數闡述女男生命過程的恒動變化。其次,《靈樞·營衛生會》中的“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休”,以及《靈樞·癰疽》中的“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均說明人體在正常生理活動狀態下,營衛之氣作為人體生命基本物質處于不停的運動中?!鹅`樞·陰陽清濁》中的“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濁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濁者,則下行”,以及《靈樞·營衛生會》中的“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均充分體現人體物質和能量通過升降作用不斷運動轉化。再次,《素問·熱論》中對傷寒的闡述認為,“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六日厥陰受之”,系統闡述了傷寒于人體移經傳變和發展的動態過程。同時,《黃帝內經》也描述了疾病,一日內存在“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不同程度的動態發展過程。

無論是五行的生克制化,抑或自然界的“生長化收藏”,還是人體的“生長壯老已”,宇宙萬物都時刻處于周而復始的動態平衡狀態,故醫者臨證治療應動態辨證,遵循物質恒動觀原則遣方用藥,為善治醫者。

整體觀

1、概述

《黃帝內經》理論體系中的統一整體觀受先秦文化影響,與古代唯物論、辯證法及恒動觀相互支撐融合,是古代哲學在中醫學理論中的具體反映,整體可理解為統一和完整。自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以來,中醫學一直非常重視人體自身統一性、完整性及人體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藏于內者,必有象于外,必有通于外,基于藏象學說、經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等相關理論?!饵S帝內經》理論體系認為,人體是有機的整體,與自然界統一相應。

2、人體自身是有機整體

《黃帝內經》理論體系認為,人體內藏為藏,肢竅體膚為象,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以經絡系統為溝通紐帶,聯結人體六腑、五體、五官、五液等的有機整體,通過精、氣、血、津液作用,實現人體系統器官的相互關聯,構建了人體自身的統一整體觀?!端貑?/span>·臟象論》云:“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备爬烁蜗笙到y的主要構成和主要聯系,闡釋肝象系統是以肝為中心發揮整體機能,并說明了藏與形體間的聯系?!端貑枴れ`蘭秘典論》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毕到y闡釋了人體肝、心、脾、肺、腎五臟功能,各有不同且相互聯系,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并以五臟為整體發揮作用共同維持人體生理平衡?!端貑枴け静亍贰鹅`樞·本輸》兩個章節都有“心合小腸”“肝合膽”“脾合胃”“肺合大腸”“腎合三焦膀胱”的論述,闡釋人體五臟與六腑之間互為表里的統一關系?!饵S帝內經》理論體系從藏象理論、五臟學說、經絡學說及五臟六腑的表里關系等方面確立了人體自身是有機整體的觀點,人體局部病變可引起全身改變,全身改變亦可引起局部病變,故臨床辨證要遵從統一整體觀念。

3、人與自然界統一相應

《黃帝內經》理論體系認為,人與自然相應、相通、相參。人為藏,自然為象,人體五臟與自然界五時、五色、五味、五性、五化、五氣等一一相應,將人體與自然形成天人相應的統一整體觀。古人認為,宇宙空間包括整個自然界,更包括人體本身。故《素問·咳論》《靈樞·歲露》中有“人與天地相參”之說;《靈樞·經水》《靈樞·邪客》中有“人與天地相應”之說,強調人與天地統一相應的整體觀?!端貑枴ぬ煸o大論》云:“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被谶\氣學說,把天地的四時六氣與人體的五臟五氣相互關聯為統一整體,可稱之為大整體關系?!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疲骸鞍俨≈?,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薄鹅`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充分體現了人體生命活動規律與季節交替規律具有一致性,春、夏、長夏、秋、冬四季四時之變化,對應人體的生、長、壯、老、已生命過程中的生理變化。因此,《黃帝內經》強調對應自然節律和四時變換的自然養生方法,形成了人體順應自然的從陰陽適四季的養生理論。如春月之時當夜臥早起,夏月之時當夜臥早起,秋月之時應早臥早起,冬月之時應早臥晚起。

八、《黃帝內經》的歷史評價

北宋時,高麗國進獻《黃帝內經·靈樞》,要求以此交換中國歷代史等書。蘇軾五次奏本反對,皇帝仍堅持以《冊府元龜》等書換回《黃帝內經》。

2011年5月,《黃帝內經》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南懷瑾:《黃帝內經》,它不只是一部醫書,它是包括“醫世、醫人、醫國、醫社會”,所有的醫的書。

《黃帝內經》僅代表當時醫學理論水平,它是以自然哲學的思維來解釋自然科學問題的理論假說,雖然發現了許多客觀的規律與結論,也有不少錯誤的猜測?!饵S帝內經》中概念多,但定義少,需要辯證體會;書中有些概念的含義與現代不同,要區別對待。

1、《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理論奠基之作,是醫學理論著作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靈樞》兩大部分?!端貑枴菲厝梭w生理、病理、疾病治療原則,養生防病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基本理論;《靈樞》偏重于人體解剖、臟腑經絡、腧穴針灸等?!饵S帝內經》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學、人文、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但它顯然以醫學內容為主,其它學科的內容也是為其醫學理論服務,所以應歸屬于醫學理論著作,是當時醫學成就的總結,也是中醫的理論源泉,是醫學從哲學及其它學科中開始分離的標志。

2、《黃帝內經》是醫家的集體智慧,但不代表中醫最高理論水平

《黃帝內經》成編于西漢中后期,是集當時眾多醫學家、哲學家的集體智慧而成,在當時無疑是先進的,在歷史上也是有重要價值的。它融合了那個時代其它學科的成就,如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恬淡虛無的道家養生觀等,無不代表了當時人們對健康、疾病認識的最高水平。即使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黃帝內經》中仍有很多正確的結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黃帝內經》代表了當時醫學最高的理論水平,但并不能代表中醫的最高水平。任何學科,學術水平整體都是不斷前進的,中醫自然也不例外。把《黃帝內經》當成圣經,把它的每一句話都當成真理或證據使用,并不符合科學精神。

3、《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理論假說,不代表理論準繩

《黃帝內經》雖然是中醫理論的源泉,總結與發現了許多符合客觀實際的規律與結論,對中醫的發展有巨大的貢獻,但不可否認,其中也有不少錯誤的猜測和牽強的解釋,很多理論僅是一種假說,需要后世來證實或證偽。成編于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受制于當時的科技水平,不可能對人體進行深入、細微的本質研究,只能從宏觀角度,以取象比類的方法來認識客觀世界,也即用自然哲學的理論解釋自然科學的問題,這樣做的時候,雖然可以發現很多客觀規律和正確的猜測,但必然也有不少錯誤的猜測與歪曲的解釋。不必也不能把《黃帝內經》當成寶典,而產生尊古賤今的思想,必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九、達立通顆粒遵循規律,發揮優勢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脹、早飽、噯氣、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經檢查排除引起上述癥狀的器質性疾病的一組臨床癥候群綜合征,可單獨或以一組癥狀出現,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胃腸病。胃腸動力障礙被認為是FD最主要的病理生理學基礎,包括胃內食物分布異常、胃排空延遲、小腸傳輸功能異常、胃容受性障礙、胃十二指腸運動協調失常、消化間期III相胃腸運動異常、胃腸電活動紊亂等被認為是導致FD的最重要機制。

腦腸肽是雙重分布于胃腸道和神經系統的肽類物質,包括胃腸激素、胃腸神經肽、神經肽三類。多項研究證實,腦腸肽通過影響胃腸動力及內臟敏感性來調節胃腸道的感覺、運動和激素分泌功能。目前研究已經發現的腦腸肽多達60余種,與FD相關的就有10余種。腦腸肽與FD的關系已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其中研究較多的是胃動素(MTL)、胃泌素(GAS)、膽囊收縮素(CCK)、促生長素(Ghrelin)、瘦素(Leptin)等腦腸肽。

腸道菌群與人體相互依存,在正常人體內它們的數量和種類維持在相對平衡的狀態。腸道菌群失調可通過改變胃腸運動、影響腦-腸軸或誘導胃腸黏膜炎癥等,引發機體功能紊亂和疾病的產生。FD患者的腸道菌群失調主要表現為腸道菌群種類的變化和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兩個方面。研究發現,當FD患者胃腸運動異常,會導致患者小腸細菌向胃反流,同時胃排空延遲使小腸細菌長時間停留在胃中,引起胃內菌群失調。此外,腸道菌群或其代謝產物可誘導患者胃腸免疫激活,釋放堿性蛋白(MBP)、5-羥色胺(5-HT)等炎癥因子,使患者胃腸黏膜處于微炎癥狀態,促使消化道癥狀的產生。近幾年的研究還發現,腸道菌群可通過腦-腸軸影響神經遞質的合成、釋放,以及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發育,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生理功能,使患者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精神狀態,從而加重患者的FD癥狀。

2016年發布的《功能性胃腸病羅馬IV診斷標準》將功能性胃腸病定義為腦-腸互動異常,強調其癥狀的產生與動力障礙、內臟高敏感性、黏膜和免疫功能的改變、腸道菌群的改變以及中樞神經系統處理功能異常有關。精神心理因素可通過腦-腸軸影響內臟敏感性、刺激相應腦區、調節腦腸肽分泌等途徑引起的胃腸動力障礙和異常感覺,從而參與對FD的調控?!读_馬IV》標準解釋了功能性胃腸?。‵GIDs)的發病機制,說明人們對FGIDs的認識隨著研究證據而轉變,其發病由單一的動力異常轉變為包括神經胃腸病學、腦腸互動多方面異常。在治療方面,目的在于迅速緩解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去除誘因,恢復正常生理功能,預防復發,其中藥物治療,尤其是促動力藥物不可替代。

胃腸運動受神經和體液兩方面因素的調節,促動力藥物是增強胃腸動力和胃腸道物質轉運的藥物,作為FD的經驗性用藥,可以直接或間接刺激胃腸道平滑肌收縮,促進胃排空,加速腸道傳輸,可明顯改善上腹飽脹、早飽等餐后不適癥狀,其藥理作用的基礎是受體的不同類型和分布:乙酰膽堿(ACh)與平滑肌上M受體結合,可直接促使平滑肌收縮;阻斷外周多巴胺受體,可增加食管下部括約肌的壓力,調節胃及十二指腸的蠕動,促進胃排空;激動胃腸道膽堿能中間神經元及肌間神經叢5-羥色胺4(5-HT4)等受體,可刺激ACh釋放,增強胃、腸運動。

胃腸促動力藥物按發展順序依次為外周、中樞多巴胺受體拮抗劑(甲氧氯普胺)、外周多巴胺受體拮抗劑(多潘立酮)、5-羥色胺(5-HT)受體激動劑(西沙必利、替加色羅、莫沙必利)、多巴胺D2受體阻滯和乙酰膽堿酯酶抑制劑(伊托必利)等。甲氧氯普胺是一種多巴胺D2受體拮抗劑,對多巴胺D2受體沒有選擇性,所以也可以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的最大副作用就是驚厥、發音困難、肌肉震顫和共濟失調等錐體外系反應,較常見的不良反應為昏睡、煩燥不安、疲怠無力。外周多巴胺受體拮抗劑多潘立酮首次于1978年獲得批準,目前在100多個國家獲批上市,1989年作為處方藥在中國上市,多年的臨床實踐證實多潘立酮治療消化不良療效高,同時具有起效快,藥效持久的優勢,但同時也被發現可能導致心律不齊、心房顫動、室性心動過速、心動過緩、QT間期延長和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心源性猝死或室性心律失常等,在內分泌系統或者代謝方面多潘立酮容易引起男子乳房發育或女性月經不調、乳房疼痛等,在骨骼肌肉系統方面多潘立酮會引起小腿痙攣、四肢乏力等,在泌尿生殖系統方面多潘立酮會引起尿頻或排尿困難等,在免疫系統方面多潘立酮會引起一些過敏反應(如皮疹、呼吸困難、口唇水腫,甚至是過敏性休克等),在神經系統多潘立酮會引起頭痛、失眠、神經過敏等,在精神方面多潘立酮會引起易怒、焦慮等,因此在部分國家已因可能增加心臟不良反應風險而被停用,或被警告建議應盡可能小劑量用藥,每日劑量不超過30mg,使用時間越短越好。在美國多潘立酮未被允許上市,而在整個歐盟范圍內其適應證僅限于緩解惡心和嘔吐癥狀,不再用于治療其他適應證如脹氣、燒心,并嚴格限制用量和使用時間。5-HT是一種廣泛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和胃腸道的神經遞質,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在興奮腸神經元后蠕動反射中心發揮重要作用,與胃腸道動力關系密切。促動力藥中研究最多的是5-HT4和5-HT3受體有關的藥物。西沙比利為5-HT4受體激動劑,可促進肌間神經叢節后神經末梢釋放Ach,促進全胃腸道的蠕動性收縮,增加胃竇-十二指腸運動的協調性,促進胃排空,對胃食管反流(GERD)、FD、胃輕癱、慢性便秘等均有一定的療效,然而因其可致QT間期延長,引起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甚至心搏驟停,目前已撤市。替加色羅為高度選擇性5-HT4受體部分激動劑,通過激動胃腸道5-HT4受體促進胃腸道蠕動和腸道分泌,增強胃腸動力,改善餐后胃順應性,協調內臟感覺,可改善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腹痛、腹脹及腹部不適等癥狀,因臨床觀察到逐漸增多的心腦血管事件,也已撤出市場。莫沙必利是一種5-HT4受體激動劑,可以通過乙酰膽堿促進胃腸動力,作用較強,莫沙必利的主要不良反應表現為腹瀉、腹痛、口干、皮疹以及倦怠、頭暈、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甘油三酯升高以及谷草轉氨酶、谷丙轉氨酶和堿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轉肽酶升高;伊托必利的主要不良反應表現為腹痛、腹瀉以及便秘,白細胞減少,頭痛、睡眠障礙、頭暈,皮疹、瘙癢,肌酐和尿素氮升高,除此之外,伊托必利還可以有背部疼痛、手指麻木、手發抖、疲勞等表現,部分患者還會有血清轉氨酶升高以及催乳素升高等,而且在動物實驗中提示其有潛在致癌作用而限制其在臨床中的應用。伊托必利具多巴胺D2受體阻滯和乙酰膽堿酯酶抑制的雙重作用,通過刺激內源性乙酰膽堿釋放并抑制其水解而增強胃與十二指腸運動,促進胃排空,并具有中度鎮吐作用;在消化系統伊托必利可引起腹瀉,腹痛,便秘,唾液分泌增加;在神經精神系統伊托必利可引起頭痛,睡眠障礙等;在血液系統伊托必利可引起白細胞減少;伊托必利還可引起皮疹、發熱,瘙癢、血尿素氮和肌酐值升高、背部疼痛、疲乏、手指發麻、手抖等;伊托必利可增強乙酰膽堿作用,尤其老年患者易出現不良反應,藥物過量出現乙酰膽堿作用亢進癥狀,出現視覺模糊、腹痛、腹瀉,嚴重可出現低血鉀、呼吸短促、喘鳴、胸悶、唾液和支氣管分泌增多等。

由此可見,促動力化學藥物雖然具有較好的促胃腸動力、改善FD癥狀的作用,但存在明顯的不良反應,甚至嚴重的不良反應,對于FD這種需要長期服藥治療的慢性病,存在明顯的安全性風險,因此需要尋找長期服用安全有效的治療藥物,以滿足臨床需求。而中醫藥在治療功能性胃腸疾病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中醫藥治療的優勢病種。

雖然中醫并無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名,但中醫對上腹痛、上腹脹、早飽、噯氣、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FD癥狀早有認識,將其歸于中醫痞滿的范疇。痞滿之病名首見于《黃帝內經》,稱為否、滿、否塞、否膈等。如《素問·五常政大論》曰:“備化之紀……其病否”,“卑監之紀……其病留滿否塞”等?!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唬骸疤栔畯?,厥氣上逆……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滿”、“諸濕腫滿,皆屬于脾?!敝赋隽吮静⌒仉鯘M悶、心下痞塞的癥狀?!端貑枴ぬ庩柮髡摗分^:“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入五臟則填滿閉塞”?!端貑枴ぎ惙ǚ揭苏摗吩唬骸芭K寒生滿病?!薄端貑枴げC氣宜保命集》云:“脾不能行氣于脾胃,結而不散,則為否?!敝赋霰静〉牟∫虿C涉及飲食不節、起居不時、寒邪為患、脾胃虛弱等方面,主要病變臟腑在于脾胃。

在《黃帝內經》之后,許多中醫古籍都對痞滿進行了論述,如《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明確痞滿的基本概念:“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薄吨T病源候論·痞噎病諸候·諸痞候》提出“八痞”、“諸痞”之名?!毒霸廊珪分幸浴捌M”之名立專篇,自此,痞滿的病名趨于一致。

張仲景對痞滿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具體,如《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云:“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薄疤柌?,醫發肝,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薄督饏T要略·腹滿寒疝宿食證治第十》亦云:“夫人繞臍痛,必有風冷,谷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心下則痞?!?。這些論述均認為痞滿多因外感表證未愈,誤下傷中,損傷脾胃,正虛邪陷,結于心下,阻礙中焦氣機升降運行而發病?!秱摗け嫣柌∶}證并治》亦云:“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噎食臭?!薄肮炔换?,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敝赋銎M的發生與食滯中阻有關,是由于暴飲暴食,恣食生冷,食谷不化,阻滯胃脘,痞塞不通所致。

《蘭室秘藏》曰:“脾濕有余,腹滿食不化“、“或多食寒涼,及脾胃久虛之人,胃中寒則脹滿,或臟寒生滿病”,認為痞滿的生成是由于脾胃失健,水濕不化、釀生痰濁,痰氣交阻,中焦氣機不利,升降失司所致?!毒霸廊珪てM》謂:“怒氣暴傷,肝氣未平而痞”,認為痞滿的生成是由于七情失和所致?!吨T病源候論·否噎病》曰:“夫八否者,榮衛不和,陰陽隔絕,而風邪外入與衛氣恚氣積,或墜墮內損所致。其病,腹內氣結脹滿,時時壯熱是也。其名有八,故云八否?!碧岢鲆鹌M的原因非只一端,概其病機,不外乎營衛不和,陰陽隔絕,氣血壅塞,升降失常。金代李東垣倡脾胃內傷之說,其所論脾胃病的致病原因,如飲食不節、勞逸過度、喜怒憂恐皆與本病有關?!兜は姆āてΑ分姓J為“痞者與否同,不通泰也”、“脾氣不和,中央痞塞,皆土邪之所為也”,強調本病病位在脾胃。

明清醫家在匯集前賢論述的基礎上作了必要的補充,如李中梓《證治匯補·痞滿》認為:“有濕熱太甚,土來心下為痞者,分消上下,與濕同治?!碧岢鲆愿惺軡駸嶂?,阻滯中焦為發病機理的觀點。林珮琴《類證治裁·痞滿》中說:“暴怒傷肝,氣逆而痞?!薄耙跗θ?,乃痰與氣搏,不得宣通?!闭J為痞滿發病與情志失和、痰氣搏結有關。清代張璐對本病的認識充分考慮到了患者的體質,《張氏醫通·諸氣門》曰:“肥人心下痞悶,內有濕痰也”,“瘦人心下痞悶,乃郁熱在中焦”,“老人、虛人”則多為脾胃虛弱,轉運不及等。

由此可見古代醫籍所論痞滿的病因病機有飲食不節、起居不時、寒氣侵犯、表邪內陷、濕熱所侵、情志不和、痰氣搏結以及脾胃內傷等方面,所涉及的臟腑有肝、脾、胃等,并充分考慮到了患者的體質在發病中的影響。

通過從病名證候、病因病機、辨治等方面對中醫古籍論述痞滿證進行的梳理,可見《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金匱要略》《丹溪心法》《醫學正傳》《景岳全書》《臨證指南醫案》《靈樞·本神》《巢氏病源·氣病諸候·結氣候》《醫經溯洄集》《臨證指南醫案·郁》《血證論》等多部中醫古籍對該病的病機、診斷和治療均有詳細論述,但認為對痞滿證的認識源于《黃帝內經》,而辨證論治則奠基于張仲景,隋唐時期有所充實,金元時代逐漸深入,明清期間日趨完善,后世進一步充實、完善,對當今痞滿證治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如《傷寒論》對本病證的理法方藥論述頗詳,如謂“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心下痞,按之濡”,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并指出該病病機是正虛邪陷,升降失調,并擬定了寒熱并用,辛開苦降的治療大法?!吨T病源候論·諸痞候》則結合病位病機對病名要領作出闡釋:“諸痞者,營衛不和,陰陽隔絕,臟腑痞塞而不宣,故謂之痞”,“其病之候,但腹內氣結脹滿,閉塞不通?!薄兜は姆āてΑ穼⑵M與脹滿作了區分:“脹滿內脹而有形;痞者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也,”李東垣《蘭室秘藏·心腹痞悶門》中辛開苦降、消補兼施的枳實消痞丸更是后世治痞名方。張介賓在《景岳全書·痞滿》中指出:“凡有邪有滯而痞者,實痞也;無邪無滯而痞者,虛痞也?!边@種虛實辨證對后世痞滿診治頗有指導意義,為后世進一步深入研究本病奠定了基礎。

但因當時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前人的認識亦不乏缺陷之處。如前人因受《傷寒論》的影響較深,在脾胃虛弱方面多認為陽氣不足,而忽視了陰津不足,在補益脾胃治痞滿時很少提到養脾胃之陰的治法。這顯然有悖于中醫陰陽學說。即使至清代,溫病學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葉天士創立了胃陰學說,其后的唐容川在《血證論》中也重視養脾陰,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也認為“陰虛專責于脾”,還有費伯雄在《醫醇賸義》中論及脾、胃、大小腸各有燥證,都很少論及用養脾胃陰法治療痞滿。其實從當今的臨床實踐中可發現,有不少痞滿是屬于胃陰不足,或兼郁熱,用養胃陰或清郁熱法治之常常奏效,這就是對前人重于溫補而略于清滋這種缺陷的補充。此外,前人從血瘀論治痞滿的論述亦很少。從現代微觀辨證的方法去分析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縮性胃炎合并胃黏膜非典型增生和腸上皮化生等癌前病變,當屬于中醫學的血瘀證,用活血祛瘀法治療既可改善痞滿證候,也可逆轉癌前病變。因此,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發展,對痞滿的辨證論治亦應不斷探索和創新,以提高治療痞滿的臨床療效。

現代《中醫藥學名詞》對痞滿病名的定義是脾胃虛弱,運化無力,以脘腹痞悶,時緩時急,喜溫喜按,得溫則舒,不知饑,不欲食,身倦乏力,四肢不溫,少氣懶言,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沉弱等為常見癥的痞滿證候。在總結前人對痞滿認識的基礎上,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認為痞滿,情志致病者,氣病居多,郁占首位,郁先傷肝,致肝失疏泄,導致膽汁分泌排泄障礙,脾胃之氣升降失常,脾胃納運失司,導致胃腸病證的發生;另一方面,肝失疏泄可致情志改變,出現急躁易怒、煩躁不安等肝疏泄太過或情志抑郁、悶悶不樂等肝疏泄不及的表現。

從病理解剖學角度分析,FD無明確的病理改變,常因患者焦慮、憂愁等情緒變化刺激自主神經系統,引起胃腸功能異常,導致一系列胃腸不適癥狀出現。這與情志異常導致肝失疏泄,影響脾胃氣機升降,進而致病的中醫觀點相吻合。根據FD的主要癥狀和相關臨床表現,可將其歸于“胃脘痛”“痞滿”“嘈雜”等病癥的范疇。該病病位在胃,涉及肝脾。若情志不暢,氣機失于條達,郁滯于內,傷肝犯脾,致胃腸傳導失司,則表現出胃脘痞滿、疼痛,不思飲食,噯氣、反酸等一系列FD常見癥狀。肝失疏泄與情志不遂互相影響,更易加重各種胃腸不適癥狀,形成惡性循環。研究顯示,肝氣郁結可導致胃動力障礙,采用疏肝理氣的方法治療FD,可調節患者胃腸激素、神經肽S受體1、腦腸肽SP、應激蛋白HSP的表達水平,通過增強胃腸蠕動、減輕應激損傷等途徑提高臨床療效。疏肝理氣法可上調SCF/c-kit信號通路相關蛋白表達,以促進胃腸動力;可調控CREB/BDNF信號通路相關蛋白表達,以改善FD胃腸動力障礙及抑郁狀態;可通過腦﹣腸軸系統調節血清腦腸肽的變化,調控神經內分泌網絡的功能狀態,改善FD患者的胃腸癥狀和精神情緒異常。有臨床研究證實,疏肝理氣法能夠明顯改善FD患者胃腸道癥狀,調節患者精神心理負擔。由此可見,肝失疏泄是FD的重要病機,并與情志失調因素相互影響,中醫藥治療FD具有獨特的優勢,達立通顆粒就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治療FD的中成藥。

根據中醫藥理論對達立通顆粒處方的論述

針對運動障礙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機,治療上宜在通利消滯、和胃降逆的基礎上,佐以清熱解郁之劑。另一方面,本病邪實為患,耗傷正氣,此時若單純運用行氣消導之品,恐重傷脾胃之氣,使正氣日虛,邪氣益盛,故處方設計時應注意到補虛健脾之品的配合。達立通顆粒處方根據古人“腑氣以通為用”的原則,處方中大部分藥味都具有調節胃腸功能、促進消化之功效,而且處方用藥得到現代藥理的支持,治以通利消滯和胃降逆之法,在此基礎上,亦兼顧清熱解郁和扶正之品的運用。

達立通顆粒方中十二味中藥材均為中國藥典收載品種。方中柴胡、枳實為君藥,木香、清半夏、陳皮共為臣藥,蒲公英、六神曲(炒)、焦檳榔、焦山楂、雞矢藤、黨參、延胡索為佐藥。

柴胡性味苦、平,入心包絡、肝、三焦、膽經。既能輕清升散,又能疏泄,具有舒肝解郁清熱,調理胃腸滯氣的功能,是治肝氣郁結之要藥?!侗窘洝吩疲?/span>“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薄侗静輦湟吩疲骸爸麝枤庀孪?,平肝、膽、三焦、包絡相火?!敝T氣機結則滯澀,行則暢通,本品既能舒肝解郁,條暢氣機,又能升舉清陽之氣,最適合肝臟喜條達而主疏泄之本性。

枳實性味苦、微寒,入脾胃經,有破氣消積,瀉痰除痞之功能。用于飲食不消,胃腸積滯,脘腹脹滿,胸脅痞滿,腹痛便秘,泄痢不暢諸證?!侗窘洝费?“除寒熱結?!薄秳e錄》謂其:“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辫讓嵭衅⑽笟鈾C壅滯,破氣除脹,消積導滯。

柴胡、枳實共為君藥,一在肝,一在胃。一重在舒肝理氣,一重在和胃行滯,二藥合用,具有理氣行滯、和胃降逆的功能,對肝胃氣滯所致脘腹脹痛大有作用。

木香性味辛、苦、溫,入脾、大腸經,功善行氣止痛。用于脾胃氣滯,脘腹脹痛等證,凡氣滯諸痛均可用之?!墩渲槟摇分^其:“散滯氣,調諸氣,和胃氣,瀉肺氣?!薄洞竺鞅静荨费灾骸爸涡母挂磺袣?,膀胱冷痛,嘔逆反胃,…健脾消食?!蹦鞠銡馕斗枷?,行氣止痛功效頗佳。此處用之配合君藥用治脅肋脘腹脹滿疼痛。

清半夏辛、溫,入脾胃經。功善消痞散結,降逆止嘔,燥濕化痰。用于胃氣不和,胸脘痞悶,嘔惡等,有較好和胃降逆止嘔功能?!端幮员静荨氛f:“開胃健脾,止嘔吐?!薄墩渲槟摇分^之:“消胸中痞,膈上痰,除胸寒,和胃氣,燥脾濕?!?/span>

陳皮辛、苦、溫,入脾、肺經。功善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于脾胃氣滯,脘腹脹滿,惡心嘔吐,消化不良等?!侗窘洝氛f:“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氣?!薄端幮哉摗分^其:“治胸膈間氣,開胃?!薄侗静菥V目》謂之:“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脾乃元氣之母,肺乃攝氣之簽,故橘皮為二經氣分之藥,但隨所配而補瀉升降也?!?/span>

以上三藥互相配合,具有行氣消痞,降逆和胃之功,輔助君藥理氣暢中而共為臣藥。

蒲公英,性味苦、甘、寒,入肝胃經。功善清熱解毒,為治肝胃氣痛之良藥。有舒肝解郁,清熱健胃之功?!侗静菪戮帯氛f:“蒲公英亦瀉胃火之藥,但其氣甚平,既能瀉火,又不損土,可以長服久服而無礙”。本方用之,助君臣藥舒肝理氣,清熱解郁。

六神曲(炒)性味甘、辛,溫。入脾、胃經。消食和胃,用于食積不化,脘悶腹脹,消化不良及瀉泄等癥?!端幮员静荨罚骸盎人奘?,癥結積滯,健脾暖胃?!薄侗静菥V目》謂其:“消食下氣,治痰逆霍亂,泄痢脹滿諸疾?!?/span>

焦檳榔性味辛、苦、溫。入胃、大腸經。善于行氣消積,用于食積氣滯,脘腹脹痛,大便不爽等癥?!端幮哉摗分^其:“宣利五臟六腑壅滯,破堅蕩氣,下水腫,治心痛,風血積聚?!薄侗静菥V目》謂其:“治泄痢后重,心腹諸痛,大小便氣秘?!?/span>

焦山楂性味酸、甘,微溫。入脾、胃、肝經。功善消食化積、散瘀行滯,有助脾健胃,促進消化之功,用于食積停滯,油膩肉積,腹痛瀉泄等癥?!度沼帽静荨?“消食積補脾?!薄侗静菅芰x補遺》謂其:“健胃行結氣?!薄侗静菥V目》曰:“化飲食,消肉積癥瘕,痰飲痞滿,吞酸,滯血脹痛?!?/span>

雞矢藤性味甘、酸,平?;钛?、散瘀、止痛,消食導滯,除濕消腫、解毒。用于脘腹疼痛,食少腹瀉痢疾等癥?!恫菽颈惴健?/span>:“補虛癆,調理脾胃元氣?!薄墩渲槟摇罚骸俺凉褚鏆?,和中補陽,消痰除水,生津止渴,止瀉痢,……得枳實消脾滿氣分?!薄吨貞c草藥》謂其:“健脾除濕,益氣補虛?!?/span>

以上五藥共助君臣藥助脾健胃,助運暢中。

延胡索性味辛、苦,溫。入脾、肝經。功善活血、散瘀、理氣、止痛,凡氣滯血瘀引起的胸腹諸痛均可使用。尤其胃脘脅痛,最為適宜?!独坠诰恼摗罚?/span>“治心痛欲死?!薄夺t學啟源》謂其:“治脾胃氣結滯不散,主虛勞冷瀉,心腹痛,下氣消食?!薄毒V目》:“活血、利氣、止痛、利小便?!北酒分妓幮袣庵雇?。同時久痛入絡,氣滯亦可導致血行瘀阻,故延胡索又能行血散瘀,以消瘀滯,治療兼證。

黨參性味甘,平。入脾、肺經,補中益氣。用于脾胃虛弱,氣虛不足,脾虛食少,倦怠乏力等癥?!侗静輳男隆罚?/span>“主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中氣微弱,用之調補,甚為平妥”?!侗静菡x》謂其:“力能補脾養胃,潤肺生津,健運中氣,…其尤可貴者,則健脾運而不燥,滋胃陰而不濕,潤肺而不犯寒涼,養血而不偏滋膩,鼓舞清陽,振動中氣,而無剛燥之弊?!?/span>

本證肝胃氣滯,中滿不消,然行氣消導之劑用多恐傷正氣,故用小量黨參固護脾胃之氣,以達到祛邪兼顧正氣,驅邪而不傷正之目的。

以上七味藥,共助君臣藥舒肝和胃,行氣止痛、清熱解郁,共為佐助。

以上諸藥的歸經均與肝、脾、胃經有關,故不再另設引經使藥。

諸藥配合,共奏清熱解郁,通利消滯,和胃降逆之功,使肝氣條達舒暢,胃得通降,諸證皆除。

達立通顆粒的藥理藥效作用、功能主治和臨床應用

達立通顆粒是由柴胡、枳實、木香、陳皮、清半夏、蒲公英、焦山楂、焦檳榔、雞矢藤、黨參、延胡索、六神曲(炒)12味中藥材經提取有效成分分制成的無蔗糖型顆粒劑,研究結果顯示,達立通顆粒能促進胃腸運動、胃排空、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胃酸分泌,調節胃動素、腦腸肽、神經遞質、腸道菌群平衡,止吐,鎮痛等作用,具有清熱解郁、和胃降逆、通利消滯的功效,用于肝胃郁熱所致痞滿證,癥見胃脘脹滿、噯氣、納差、胃中灼熱、嘈雜泛酸、脘腹脹痛、口干口苦,動力障礙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顯著,無明顯不良反應,連續多年被中醫、中西醫結合、西醫相關診療指南或專家共識推薦用于FD的治療,是中成藥治療胃腸疾病優勢病種臨床應用指南的推薦品種,其臨床應用十幾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表明,達立通顆粒是治療動力障礙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理想藥品。

文獻資料

1、錢會南等,黃帝內經·太素之理論框架探析,世界中醫藥,2014,9(11)1408~1412

2、王璇等,《黃帝內經》生命哲學與儒道佛思想的共性分析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45(2):159~163

3、劉寨華等,《內經》“精”理論范疇概念探討,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9,15(6)413~414

4、秦緒花等,淺論《內經》五臟精神現象的物質基礎,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23(2)26~27

5、郝宇等,對中醫學陰陽內涵的反思,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40(12):973~977

6、黃穗平,中醫古籍論痞滿證治,新中醫,2001,33(10)5~7

7、王馳,古代醫籍對痞滿的病因病機論述,浙江中醫雜志,2009,44(9)682

8、姚春鵬 譯注,黃帝內經(上、下共兩冊),第2版,北京,中華書局,2022,3

9、崔志林等,《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哲學觀研究概述,中國藥業,2023,32(3)123~126

 

本文僅供專業人士參考。

 

本文綜合整理自南昌弘益藥物研發團隊,歡迎轉發,禁止轉載,轉載授權請聯系0791-88161315。

版權所有© 南昌弘益科技有限公司 網站技術支持:云端科技

贛ICP備15005709號-1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編號:贛A202207910060

友情鏈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科技部網站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 江西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


贛公網安備 36010902000143號

天天夜碰日日摸日日澡性色AV